中国煤炭报:新疆屯南煤业三分公司部分员工:戈壁深处,以煤为乐
10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戈壁滩深处的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分公司(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7团煤矿),这里有一对矿井,年产能60万吨,现有员工239人,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二代、三代,也有从河南、甘肃、山西、四川等地来此工作的人。近年来,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从内地来到这里,扎根矿山,挥洒青春,不断奋斗,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
“我在这里有认同感,有归属感,同时自己也有成就感” 2014年,任潇建从河南工程学院煤矿开采专业毕业,当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双五千计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2013年起,每年招录5000名18岁至25岁的农村劳动力,50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兵团企业和二三产业就业落户),到学校招聘。 “兵团”这个词汇让从小有当兵梦想的他动心了。加之舅舅在平顶山的煤矿工作,亲戚也有在新疆工作的,告诉他那里风景好、天黑得晚。 尽管父母反对,他还是报名来到兵团,被分配到了煤矿。当时一同来的一共10名同学。 “茫茫戈壁滩,颠簸的土路,两栋两层小楼,一栋是办公室,一栋是招待所,院子里只有三棵树,还有一个男女共用的浴室。”任潇建说,这是他对这个煤矿的第一印象,也是要面对的现实。 手机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一是与外界联系,二是从中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他自己做饭,就是看着手机学的。 刚到矿上,赶上矿井改扩建,他跟着老员工学习,几乎天天下井,很快掌握了井下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他从技术员干到生产技术科科员,再到科长,现在是生产副总工程师。 “7年的时间,与我在内地煤矿工作的同学比,我进步很快,这得益于在这里有锻炼成长的机会和领导对我们年轻技术人员的关心、培养,这里工作氛围很好。”任潇建说,这里的条件确实非常艰苦,一同来的同学,两三年内陆续辞职走了8个,第9个也快离开了,他成了唯一坚守的。 “每走一个人,我心里都有波动,但是每次领导都会找我谈心,询问我的生活、需求和困难,让我感到温暖。我在这里有认同感,有归属感,同时自己也有成就感,工资从最初每年2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13万元左右。自己从抖音和快手上学会了做很多的美食,电脑屏保都是一个汉堡的图片,体重从60公斤增加到90公斤了。”任潇建说,他与在老家的女朋友计划今年完婚,之后把她带到矿上,扎根在这里。 任潇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让父母来一次新疆。 “母亲是想陪着深埋戈壁滩的父亲,我必须照顾好母亲” 卢海燕的父亲1988年来到兵团工作,站稳脚跟后,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也来到煤矿,那一年她只有7岁。 2006年,大专毕业后,卢海燕在县城工作过,2018年回到矿上。 “从内心说,那时候我是被迫回到煤矿工作的。”她说。1998年是她最难过的时刻。当时煤矿效益不好,开工资都困难,一家四口人靠着父亲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生活,父亲到周边私人煤矿做临时工,下井挖煤,出了事故,不幸遇难。当时只赔偿了2万元,爷爷拿走了5千元,剩下的母亲视为活命钱,小心翼翼地,把姐妹俩养大。 妹妹大学毕业后选择离开了煤矿,但母亲坚决不走。卢海燕说:“母亲是想陪着深埋戈壁滩的父亲,我必须照顾好母亲。” 来到煤矿,卢海燕在党办当政工员,负责日常工作、疫情防控、矿社区事务等很多杂事,但这些都很重要。 这几年,煤矿变化很大,管理水平提升,人心顺畅,矿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种了上万棵树,矿区内第一次开出了鲜花。 她特意拍了前景是鲜花、背景是煤仓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曾经被瞧不起的煤矿,今天是这样的面貌。我认为煤矿是最好的,黑色的乌金,闪闪发光。” “我现在年薪有6万元左右。好好照顾母亲,养育好两个女儿,让她们考上大学,走出去,去大城市。”卢海燕说,她会在这里退休养老,不会跟孩子走。 “根儿在这里,5年到10年内不会离开矿山” 2018年12月,刘彤从江西南昌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来到三分公司,开始在矿上的区队实习,每天跟师傅下井,熟悉各种井上井下的机电设备。 随着矿井改扩建,综采设备的变化,他逐渐感觉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主动向老师傅学习,向同行学习,通过网络学习。设备安装过程中,他坚守在现场,向厂家的技术人员学习,弄懂机电设备。 “自己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成了机电科科长,而且是科里最年轻的,‘90后’带领‘80后’工作,压力很大!”刘彤说,他现在每个月10天在井下工作,除了正常的带班下井,在特殊的时期,还要下井检查运输皮带、智能化设备、提升机等的状况,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谈到自己的人生规划,刘彤告诉记者,他是兵团三代,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根儿在这里,5年到10年内不会离开矿山。他的女朋友在230公里以外的城市工作,也支持他的工作。他计划结婚后把她带来煤矿。 “退休就在这里了,对老家有感情,但对这里更亲” 与矿办公楼一路之隔的家属区,一排排的平房,就是职工住宅区。走进陶书安家的小院,院里晾晒着腊肉肠。“你们是四川人?”记者问。 “我们是重庆万州人。”陶书安的妻子用乡音回答。 1986年,陶书安从万州来到这里挖煤。 “当时是在井下挑煤,每担30公斤,走30多米8度的斜坡。每个月200元工资。”陶书安说,1990年他回老家,媒人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谈了9天恋爱就结婚了,婚后就把妻子“骗”到了这里。 “来到这里看到他挖煤,你担心吗?” “担心的嘛!钱多钱少不重要,每天平安回来就好。”陶书安的妻子说。 陶书安在这里一干就是35年,当过放炮工、采煤工、班长、队长。他聪明好学,经过学习,获得了采煤专业的在职大专文凭,现在当上了生产副矿长,带领70多名矿工,负责完成每年60万吨的生产任务。 他们的一双儿女在土坯房里出生并长大,儿子今年30岁了,本科毕业后在博乐市政府部门工作。女儿27岁,大专毕业后,在乌鲁木齐工作。 “现在我年收入十几万元,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70多平方米。尽管是平房,但很宽敞,可儿女们都不愿意回这里发展了。家里唯一的全家福还是2002年照的。我们退休就在这里了,对老家有感情,但对这里更亲。”陶书安说。
作者:杜振杰 |
TOP